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哈拉瑞《人類大歷史》




因為大學分科、研究計畫這些種種學術界現實,大部分的學者已專注在很短的歷史斷線,當然這也是不求廣求深的一個治學態度,我們這種自己沒研究沒讀書的人其實應該要對於各種著作都心存感激,沒什麼好抱怨的,但偶爾讀到這種世界通史類的著作,還是會覺得特別特別的感動。

要整理出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的人文人口變遷就已經夠困難了,更何況要從兩百萬年前的東非,第一隻南猿,一路寫到人類最重要的三場革命: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

在這本書裡真的可以看到傳說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野心,太敬佩了。
三個斷線可以看到以時間線是如此瘋狂的加速度,大約七萬前年發生認知革命、一萬兩千萬年前農業革命,但科學革命不過發生在五百年前。

作者也提到,生物演化是很正常的,但演化通常需要花費數千萬年的時間,例如獵豹越跑越快,羚羊就會越來越敏銳,本來自然就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聯動的,但人類的問題就是太短的時間突然從草原上的小可憐一躍成食物鏈的頂端獵食者,甚至在4.5萬年前第一波遷移到澳洲時,或是1.6萬年前後遷徙到美洲時,一一滅絕了當地的大型哺乳類動物,雙門齒獸表示哭哭。

就算到現代說的種種環境問題、糧食問題也都可以追究於這段快速衝到食物鏈頂端的關係,就是因為完全沒有與之抗衡的生物,人類的數量才會無止境的爆炸性蹭蹭往上飆。

所以拜託別再說不生孩子國家要滅亡,你繼續生孩子地球要滅亡啦,沒聽過覆巢之下無完卵嗎?

我覺得整本書最令我個人動容的是農業革命這段,裡面提到了物種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呢?如果說物種這個物種是成功的物種的定義是DNA的副本數量,那我們常說農業革命的成功者是人屬,因為農業革命造成人口翻倍,其實不然,農業革命的成功者應該是小麥才對,因為小麥從一種不起眼的野草變成全世界人類都在栽種的生物,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小麥,其實是小麥馴化的了人類,讓人類改變了原本採集的生活模式,在某個地方定居,並且每天圍著自己轉,忙著澆水、鋤草、施肥之類的。

再者,「成功的物種的定義是DNA的副本數量」這個說法也沒有考慮個體的幸福感,事實上,就因為無得知各種決定的最後結果,人類每決定多做一件事情,都會把事情並得更複雜,加上趨勢這種東西無法抗拒,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會變成必需品。

上述這段應該會讓人很多人心有戚戚焉,好悲傷我們就是一直在瞎忙:一萬年前努力得讓人口增加,卻帶來疾病和戰爭;一萬年後用電信和網路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只是加快自己的工作量,收益沒增加,大家卻要求你要五個小時內回郵件。

但趨勢無法抗拒,別家都在種小麥,你家堅持採集只會因為人口漸漸少於其他部落被滅族;別人都在發LINE,你堅持寫手寫信隔天到收件人家中只會被當瘋子。

最後工業革命段落中提到,作者認為歷史有其偶然性也很有趣,簡單來說就是有其偶然性,偶發的事件,但卻因為賽局理論只能硬著頭皮全人類往這個方向前進。

人類大歷史的中文副標題是從野獸到扮演上帝,我個人覺得這句話下得很好,很簡短的一本書,卻可以承載這麼長的斷線,真的很精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