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學發言,認為台灣人的民族是由認同構成,簡單來說,不管你是原住民、講客語的、或是五年前才得到國民身分的新移民,只要你認同台灣,便可以定義為台灣民族。
但老師卻不以為然,認為這個定義過於空泛。另外,認同不只有我者,更需要他者的凝視視角,如果我自以為是某個種族,但全世界都不同意,那這個主觀的認同便是毫無意義的,主觀的認定無異於各種族間的緊張,必須要訂出一個明確的標準,來解釋何謂「台灣民族」。
我相信老師立意良好,是希望幫我們釐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民族,但我一時間不能接受這個說法,總覺得為了別人的不認同,而要去訂出一個明確的標準,這整件事感覺有些蹊蹺。
ISIS的支持者,部分是在歐的穆斯林移民第二代,因為在有法理身分的歐洲國家找不到認同,又失去了與伊斯蘭文化的緊密連結,讓他們失去立足點,覺得孤獨不被愛,在同儕中找不到友情,才會進而投入恐怖主義的懷抱;至少在ISIS中,有他們夢想中的穆斯林導師您說是吧。在這個情況下,我們難道要去批評這些孤單的、找不到根的小羔羊,「就跟你說在街上不能戴頭巾你還帶,你這個白目,非穆斯林討厭你也是剛好而已!」這種話真說出口對得起教你要多元包容的公民老師嗎?在這種情況下,檢討這些無法融入社會的孤單邊緣人,還不如去找那些孤立他們的人,大聲斥責他們用宗教種族作為依據來不喜歡一個人,這早在1945以後就已經退流行了!給我好好包容跟你不一樣的人啊!
話題回到台灣民族,老師當下簡單舉出了一個例子:例如一個混血的小孩,他上了小學後,同儕會注意他長得不太一樣,他的父或母去學校接他,別的小孩也會發現他長得不太一樣,或許就會有人不認為這個小孩是台灣人。我相信老師只是想要批評台灣目前「國族」這個詞的濫用和空泛,但以「別人不會認同你,所以你不會是台灣人呦」,以及剛剛混血小孩的例子,都讓我不理解,為何要因為別人的不認同,反而侷限這個受害者。我們一定要擠出一個明確的標準, 一項一項chek,滿足了幾項以上才能成為台灣人嗎?
最近才讀了《黑色島嶼》,裡面認為: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民族主義具有強烈的族群文化與血緣色彩;而法國、美國、加拿大則強調公民德性,制度與共同意志才是構成民族(nation)的要素。
當務之急,並不是要準確列出標準,而是要對不認同的人翻白眼,並且告訴我們的朋友、我們的下一代,要以身作則,用身體告訴這個社會:愛你身邊的人,不管他跟你有何異同。愛與包容,拯救世界。
血緣、宗教、膚色,只要放開視角,這些東西都不會是人與人的隔閡,只是個人設定而已。不用為了別人改變自己,但在捍衛自己的設定同時,也要尊重不同的設定。總之,社會是因為人而存在,如果因為社會而抹滅個人是否太因噎廢食了?
到底什麼是台灣人呢?當然在狹義上來說:有國籍者,但情感上來說,我還是希望是主觀認同取向:只要你認同台灣,台灣也會張開雙手擁抱你,而這就是台灣人。
在課堂討論的最後,老師詢問我們,未來我們到底會成為怎麼樣的台灣人呢?我的回答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愛著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台灣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